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建设智慧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智慧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亟需从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谋划与科学布局。以往一提到发展智慧农业,总给人感觉太宏观太“缥缈”。如何让智慧农业“接地气”,近期发布的“十四五”系列规划为智慧农业发展进行了细化。发展智慧农业,有了明确的指南。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把发展智慧农业列入首项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要求加快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水平,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
《“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瞄准世界科学前沿,聚焦对农业发展有带动作用、有一定研究基础、能较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强化科技攻关布局,加快形成新优势。 在智慧农业技术方面,要研究动植物生命信息感知与调控、高时空遥感测报与传感智能控制、动植物表型组高通量获取与智能解析、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技术。 研发智能育种技术和自动化播种、考种技术、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技术、新生物成像技术、机器视觉和数字化交互技术、蔬菜规模化生产人机智能协调技术、农业专用机器人等。研发应用小麦、水稻、玉米机械收获过程自动测产技术。加快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与农业结合技术研发与应用。
推动智慧畜牧业建设方面,《“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指出,,要以生猪、奶牛、家禽为重点,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畜牧业深度融合步伐, 大力支持智能传感器研发、智能化养殖装备和机器人研发制造,提高圈舍环境调控、精准饲喂、动物行为分析、疫病监测、畜产品质量追溯等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建设一批高度智能化的数字牧场。
种植业如何推进信息化管理?《“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种植业深度融合,加快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 加强农用传感器、控制设备体系研发与应用,建设数字田园、数字灌区、智慧农场,推广精准耕播、精准施肥施药、精准收获、设施智能应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卫星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定点监测与抽样调查相衔接,及时、快速、准确调度农作物苗情长势、土壤墒情灾情和病虫情,提高农情调度、生产指导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在发展智慧渔业方面,《“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提出: 加快工厂化、网箱、池塘、稻渔等养殖模式的数字化改造,推进水质在线监测、智能增氧、精准饲喂、病害防控、循环水智能处理、水产品分级分拣等技术应用,开展深远海养殖平台、无人渔场等先进养殖系统试验示范。推广渔船卫星通信、定位导航、鱼群探测、防碰撞等船用终端和数字化捕捞装备。推进渔业渔政管理数字化技术应用,建设渔业渔政管理信息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渔业执法数字化水平,重点推进长江禁渔信息化能力建设。加强渔业统计基层基础,及时收集发布产能、供给、需求、价格、贸易等信息,强化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形势,合理引导预期。
《“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出三点重点任务。一是推动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推动农机导航、农机作业管理和远程数据通信管理等技术系统集成, 加快农机装备作业传感器、智能网联终端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农机作业监测数字化进程。围绕农田精细平整、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施药,创制智能化机具装备,提升精准作业技术水平。 推进北斗自动导航、ISOBUS(农机总线)、高压共轨、动力换挡、无级变速、新能源动力、机电液一体化等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集成应用,加快创新发展大型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推进畜禽水产养殖装备信息化、智能化,促进智慧农业示范应用。
二是示范运用智能化技术。积极引导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投入农业生产,加快提升农机装备“耕、种、管、收”全程作业质量与作业效率。 大力推广基于北斗、5G的自动驾驶、远程监控、智能控制等技术在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机具上的应用,引导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加快播种、施肥施药、收获等环节智能装备的广泛应用,推动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应用。
文章来源:搜狐网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管理员联系(3073611@qq.com),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