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出境
教师研修小结
“德国工业4.0及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总结——计算机工程学院 牛丽
作者: 来源:国际交流合作 日期:2016-01-08 人气: 2393

“德国工业4.0及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总结

计算机工程学院牛丽

主办单位:开云app官网入口下载--德国SBH教育与手工业基金会

培训时间: 2016731-- 2016 年8 月18

培训人员:开云app官网入口下载电子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共16

.培训项目背景

德国是当今世界上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2013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工业4.0愿景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迅速推及全球,旨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进一步提升其工业竞争力

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 2025 、“互联网+”行动计划,努力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在核心手段和重要目标方面与德国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中德各自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及全球竞争而采取的全新战略。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典范,是助推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被认为是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本次“德国工业4.0及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旨在学习德国工业4.0的先进理念及其实施运作、把握德国工业4.0发展动态及其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运作体系与成功经验,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反思,进一步推进我校的专业建设、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与跨越式发展。

.培训内容概要

本次师资培训由德国SBH教育与手工业基金会承办,它拥有自己的应用技术大学、跨企业培训中心、生产实训车间等;在全德拥有250个下属培训教学点,363个生产实训车间和实训室,3000个固定的教职员工和2500个外聘教师;SBH主要任务是连接教育与手工业领域的企业与教学资源,承担本行业具有共性的培训任务,开展实习生的培训和企业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员工。

在德国SBH教育与手工业基金会的安排下,为期18天的培训主要为二部分:

工业4.0实施系列报告及企业自动化生产线参观;“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学习。

工业4.0实施系列报告及企业自动化生产线实景展现:

大众辉腾Phaeton“透明工厂”全自动化生产线:参观位于德累斯顿的大众汽车透明工厂,它是尖端科技的集大成者,不仅是生产汽车的厂房,还是德累斯顿艺术文化中心;全厂设计以环保为理念,整个生产线车间由可以移动运输物品的优质木地板组成;独特销售服务使顾客能在透明工厂中亲自体验车辆从订购、组装到最终交付使用全过程;所有生产线照明灯全由照射在屋顶反光板来照射,提升照明范围和亮度,减小因光线而产生的视觉误差,降低疲劳感,极具人性化;

菲尼克斯PHOENIX-CONTACT工业4.0战略举措及其全自动化生产线:PHOENIX-CONTACT是国际专业的电力电气控制装备供应商,是电子接口、电气连接、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世界市场领导者,拥有工业4.0标准的全自化生产线,从下单、采购、设计、生产、配送、售后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准确的实时感知和控制;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数字化生产,工业4.0为其生产、运营、市场、效益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通过对大众汽车沃尔夫斯堡总部的交流访问,知晓大众公司在国家工业4.0框架计划基础上设置的特色长远人才培养计划及方案,以前工业4.0背景下的企业员工职业能力要求的修订、反馈和培养过程;大众公司如何在政府调控指导下参与双元制人才培养及其开展实施情况,大众公司涵盖工种及企业自己双元制人才培训部门,公司与双元制大学合作人才培养情况,对实习生培训及就业指导等。

● “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双元制”人才培养的开展、实施、运作

通过对SBH教育与手工业基金会下属的中型企业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HMSBH Wildau跨企业培训中心、SBH德累斯顿芯片学院、SBH马格德堡数据机床培训中心等拥有的不同工种生产实训车间的参观,及GSI-SLV德国焊接教育与培训研究所、IHK德国工商会的参观访问,具体地知晓德国的教育体系、“双元制”在德国得以存在的原因、“双元制”理念及其本质,“双元制”的实施运作过程及考核评价、职业资格认证步骤,跨企业技术培训中心的职能演变历史、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毕业生就业跟踪和就业情况、与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方式。

通过对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访问交流,知晓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设立及管理体制,德国几类高校之间流动的通道与方式,“双元制”大学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计划、课程等,学院理工科专业划分与课程设置、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教授聘用及工作任务、与企业的合作领域等。

通过对帕德博恩大学的访问交流,知晓综合性大学的管理体制,专业开设的依据、设立的研究中心,与中国进行的国际合作(青岛科技大学中德学院)实施运作及开展情况,大学与当地及德国地区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情况,来自中国的学生代表介绍合作办学的机制、课程设置、专业方向选定、企业实习申请、生活适应等情况,并进行详细的提问与交流,探讨与高职类学校合作办学的方案。

通过对德国SBH教育与手工业基金会帕特伯恩总部交流访问,知晓SBH在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方面与中国合作情况,德国企业成功与职业培训密切关系,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估和保障,并就整个培训期间的感想和关注问题进行讨论。

上述内容按既定日程安排,由以上的德方各个部门、培训参观学习点的区域负责人、行业协会资深教授、培训中心资深讲师、海外交流负责人、企业市场运营主管、学院院长、学院教务负责人等人员进行讲解,采取专题讲座与介绍、实地参观与考察、咨询交流与互动、团内小组成员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通过本次师资培训,笔者更加深刻地体验了德国工业4.0背景下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流程,由此带来的工业4.0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新的职业能力需求,以及高等职业教教育人才培育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学理念和体系有了更为具体的理性认识和深刻感悟,切身体会到德国职业院校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密切关系,德国教育为企业服务的精神。

三.培训感悟与收获

1.工业4.0时代的企业变革及其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工业4.0时代越来越多地体现多种技术的跨界融合与开放协同,所有设备、系统、软件、数据、人高效互联与集成,以用户为中心重构生产流程,大量利用机器人、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低成本小批量定制化智能生产及资源节约和优化利用,促进产业的智能变革。

“中国制造2025”在核心手段和重要目标方面与“德国工业 4.0 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制造2025”强调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建立制造业的信息化生态体系,努力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而德国的工业4.0更着眼于高端装备,积极布局“智能工厂”的建设,构建“信息物理系统”,大力推进“智能生产”,同时更关注产品的销售、服务能力的提升。

工业4.0时代,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集成应用,带来产品、工艺、技术、服务、用户参与式全方位变革,体现在生产、管理和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中,企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产品研发、设计及生产将成为一个整体,研发者、设计者、生产者间界限愈加模糊,需要不同部门、职能、专业人员之间高度配合,由此带来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各个方面的变化,主要包括岗位工作任务的变化、工作方式的变化以及就业结构的变化等。工业4.0时代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大量的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要求员工具备较为宽泛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丰富的产品全知识,精湛的技术技能和水平,快速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较强的适应与职业迁移能力,较强的创新与创意能力,以及与团队合作、协调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2.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的实施及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德国学生兴趣开发及职业分流早,注重能力素质培养,以教师评论而不以分数作为学效考量,职业认知只有分工不同,没有等级和高低贵贱之分。德国学生6岁入小学4年再进普通学校5年,8年级时开始接授职业启蒙教育再分流到文理中学、实科学校、职业学校等,实科学校大部分学生及职业学校全部学生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文理中学学生则继续升学,这种教育体制根据学员的职业倾向和个性化的不同差异提供了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多样化职业教育机会。

“双元制”具体体现为双目标、双场所、双身份、双师资、双证书等,培养对象既是学生又是学徒、培养地点既有学校又有企业、培养目标既要理论又要动手实践、培养对象即有教育部门毕业证书也有职业资格证书、从教人员既是企业工程师又是学校从教人员。“双元制”人才培养组织管理上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职能,采用企业主导、多元合作办学体制,政府行业协会共同制定双元制人才培养法律规范,对学校和企业双重约束。企业遵循联邦职业教育培训法规,职业学校遵循各州的教育法规,企业承担学生在企业的培训费用,州政府承担学生在学校的费用,解决培养经费。

双元制人才培养的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人员,可自主招收学徒,学生作为实习生与企业签定合同后进入双元制学校学习,60%70%时间在企业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以生产性劳动方式进行实践操作与技能培训;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教学大纲、遵循企业岗位用人需求、学生自身特点及发展目标进行分层教育,采用不同教学模式,紧紧地围绕就业目标,针对性地完成理论学习及职业技能培养,采取客观、公正规范的培训与考核相分离方法,由第三方工商协会IHK按照标准组织承担考核,保证考试内容的切实性。

在整个双元制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从深度与广度层次上全面参与培养的全过程,与院校签订合作框架,根据企业未来的岗位需求、现有的教学环境与设备状况,决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开发具体的实训课程、着重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与院校形成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培养过程中根据各方信息反馈,及时更新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模式。

3.与高职院校较为对接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人才培养

德国没有与我国高职院校对应的教育层次,但其应用型技术大学FH较为接近于高职院校,FH在设立时充分考虑各地区社会和经济需求而进行合理布局,善于利用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特色和优势,注重与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相接轨并转化为院校在学科、专业上的优势特色,多设在各州的产业集聚区甚至小镇上,专业设置强调应用性、跨学科性,以应用为导向解决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依托企业的需求发展而壮大,为企业提供坚实的人力、智力支撑。

FH对学生管理采取“宽进严出”的模式,拿到毕业证书的难度较大但其企业认可度很高,不要求学生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要求非常高。FH教学大纲以规定学生达到技能为主而不具体细化教学内容,教师享有基本法规定内的充分教学自由,大多数课程只有讲义、参考书而没有固定教材,大部分教学采用项目教学、实验教学、技术实习、毕业设计等,实验内容紧密结合企业生产,每个学生都有足够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

FH高标准的师资遴选和保障机制造就了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授要求博士学位,有5年以上相关企业实践经验,兼职教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为企业一线技术工程师、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为保持教授的知识储备与时俱进,德国教授每隔几年可带薪学术休假一学期去学术进修。教师在教学中与企业紧密合作,从事应用型技术开发或进行技术转化工作,及时把握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确保自身知识结构与生产、科技的发展同步。

.培训启示与建议

1.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足及存在问题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核心是政府行业宏观调控、企业主导、校企紧密合作,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致力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但没有像德国那样的先进办学理念支持及高度工业化办学条件,缺乏与之对应的法律制度保障,在权利、责任、投入、义务、实施等方面缺少相应规范,企业没有额外资金提供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少,没能真正实现企业主导地位;各院校虽然积极响应,投入大量人财物但合作力度与成效还不够明显,现模式仅注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参与,办学主体仍为院校,作为平等合作伙伴的院校和企业间缺少利益驱动和中介环节,政府对企业接收实习生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力度不大,企业学员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抑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我国职业院校新生基本源于高中毕业生,几乎没有相关职业认知和专业实践经验,学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多为针对岗位技术群而非具体岗位,教学内容较为笼统宽泛、学生专业技能不够过硬、就业方向不够明确,实践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一定脱节,实践考核不够完善,没有实现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分层教育,对学生考核基本是一样标准和要求,学生是“严进宽出”模式,毕业率较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够,企业不够满意;院校双师型教师缺乏,大多数教师直接来自高校,缺少实践工作经验。师资培养有待加强,职称评定过于强调学历与科研成果,偏重学术能力而非研发能力的评价,对企业经历、工程研发能力关注不够。

2.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及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在“工业 4.0 全球背景、本土“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行动计划下,要紧随时代脉搏,洞察科技发展新方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特点及经济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主动为地方产业转型升型及经济建设服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产业链与专业链的有效对接,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加强校企深度融合,结合不同学科发展新专业,注重跨学科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工业 4.0 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其跨学科、跨专业的实践动力能力,需要整体了解和把握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相互关系,高职院校需要着眼于“工业 4.0 对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来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确保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迁移能力。对学生的管理要向符合国际潮流的“宽进严出”方向发展,建立客观、公正、规范考核体系,明确不能毕业学生比例;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教师考核机制,适当延长考核周期,多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评价指标。

工业4.0前进过程中需要大量高度智慧化软件,必须依靠各类新兴工业软件作为技术支撑。工业软件对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艺、自动化生产和控制、远程监控和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适用于整个制造业,在工业制造集成应用所涉及的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中:云计算需要大量网络软件支持、物联网需要各类移动应用软件及嵌入式软件开发、大数据需要智能软件更新处理、3D打印需要行进的控制软件实现其功能、嵌入式系统智能化和人性化更离不开软件的支撑。在整个智能制造过程中,都需要利用各类软件以实现高效的人机对话功能、以及对生产的全流程进行透明的虚拟仿真及远程监控,最终实现工业制造的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

“工业 4.0 借助软件技术实现“智造”、“智能”,相应的要求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传统软件开发相关能力,还要有物联网系统的移动应用开发能力、传感系统的嵌入式开发能力、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力、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软件开发能力,同时具备制造业的数字化开发能力、跨学科产品设计开发及项目管理能力,实现传统信息化技术软件人才向工业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渡。

.

“工业 4.0 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高职院校应紧随其技术变革需求,培养与之匹配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经过多年实践优化探索、符合德国国情与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国家政策引领和支持、先进教育理念与落实、全民职业认可度、劳动尊重程度等方面都是我国无法比拟的,我们需要在深入研究德国经验内涵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本土化”创新发展。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8 开云app官网入口下载(苏州开放大学)

地址:苏州市致能大道106号国际教育园开云app官网入口下载

电话:86-512-66503820 邮箱:international@jssvc.edu.cn

Baidu
map